包恢

包恢

  包恢(1182-1268),字宏父,一字道夫,号宏斋,宋建昌南城(今属江西)人。刑部尚书。以廉吏,政绩显著著称,同时他也是文学批评家。

生平

  包恢(1182-1268),字宏父,一字道夫,号宏斋,宋建昌南城(今属江西)人。刑部尚书。包恢生于书香门第,其父包扬、伯父包约、叔父包逊一起先求学于陆九渊,后又从朱熹游学。包恢从小聪明好学,博览群书,通经熟史。曾在父辈学堂为那些门下学子讲释《大学》,其雄才宏辩,将孟子学说的要旨阐发得恰到好处,使百余名学子无不惊羡,父辈也赞叹不已。宋嘉定十三年(1220)中进士。初任金溪、光泽主簿,建宁府学教授,监府翼军,招募地方豪绅成立武装,讨平唐石之乱有功,改任沿海制置司干官、宗正寺主簿、台州(今浙江临海)、临安府(今杭州)通判、台州知府。在台州任上,有一妖僧盘居山中,自称“活佛”,装神弄鬼,愚弄乡民,扰乱民风。包恢得知后,将其捉拿法办,为当地除了一害。后在建宁府时,又多次破除迷信,惩治妖僧,处置借饥荒之机大肆敲诈士民、受取不义之财的奸吏,政声显著。由广东转运使升大理寺卿,提点浙西刑狱,不久任隆兴府知府兼江西转运使。景定初(1260年左右),任礼部侍郎、中书舍人。因其“守法奉公,其心如水”,改任刑部侍郎、华文阁直学士,知平江(今苏州)府兼发运。此时有劣绅强夺民田,反诬士民抗租。包恢上疏陈明始末,使豪强得到惩治,田归原主。咸淳二年(1266)五月,升为刑部尚书、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封南城县侯。四年,为资政殿学士。时年87岁,临终时告诫亲人要节俭办丧。度宗闻其遗表,甚为叹息,将他比作程颢、程颐,赠少保、谥“文肃”,并送银绢五百资办丧事。 有《敝帚集》,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敝帚稿略》八卷。事见《桐江集》卷三《读包宏斋敝帚集跋》,《宋史》卷四二一有传。包恢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

本节内容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生平

  包恢(1182-1268),字宏父,一字道夫,号宏斋,宋建昌南城(今属江西)人。刑部尚书。包恢生于书香门第,其父包扬、伯父包约、叔父包逊一起先求学于陆九渊,后又从朱熹游学。包恢从小聪明好学,博览群书,通经熟史。曾在父辈学堂为那些门下学子讲释《大学》,其雄才宏辩,将孟子学说的要旨阐发得恰到好处,使百余名学子无不惊羡,父辈也赞叹不已。宋嘉定十三年(1220)中进士。初任金溪、光泽主簿,建宁府学教授,监府翼军,招募地方豪绅成立武装,讨平唐石之乱有功,改任沿海制置司干官、宗正寺主簿、台州(今浙江临海)、临安府(今杭州)通判、台州知府。在台州任上,有一妖僧盘居山中,自称“活佛”,装神弄鬼,愚弄乡民,扰乱民风。包恢得知后,将其捉拿法办,为当地除了一害。后在建宁府时,又多次破除迷信,惩治妖僧,处置借饥荒之机大肆敲诈士民、受取不义之财的奸吏,政声显著。由广东转运使升大理寺卿,提点浙西刑狱,不久任隆兴府知府兼江西转运使。景定初(1260年左右),任礼部侍郎、中书舍人。因其“守法奉公,其心如水”,改任刑部侍郎、华文阁直学士,知平江(今苏州)府兼发运。此时有劣绅强夺民田,反诬士民抗租。包恢上疏陈明始末,使豪强得到惩治,田归原主。咸淳二年(1266)五月,升为刑部尚书、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封南城县侯。四年,为资政殿学士。时年87岁,临终时告诫亲人要节俭办丧。度宗闻其遗表,甚为叹息,将他比作程颢、程颐,赠少保、谥“文肃”,并送银绢五百资办丧事。 有《敝帚集》,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敝帚稿略》八卷。事见《桐江集》卷三《读包宏斋敝帚集跋》,《宋史》卷四二一有传。包恢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

本节内容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作者《包恢》的诗文
赏析

临江合皂李仲章以省轩求诗

包恢包恢 〔宋代〕

心之精明,不远伊迩。
胸中若正,瞭焉眸子。
举目有证,莫切於视。
孰名曰省,少目取义。
目当少时,湛湛精睟。
其光神全,其见专致。
老目为耆,则与少异。
非徒以目,而分老稚。
惟目如少,吸可取譬。
实省在心,省当如是。
如开双明,洞见万类。
心难常存,省不可替。
心难常觉,省不可离。
心本善者,孰非纯懿。
心不善者,孰非私利。
省与不省,善恶关系。
省者如醒,不省如醉。
省者如寝,不省如寐。
省者如活,不省如毙。
果能自省,卓然奋励。
暗室不欺,屋漏不愧。
如目万象,无有掩蔽。
一不自省,冥然罔记。
外物交引,内无纷炽。
如目老昏,无非障翳。
二者相远,宜知敬忌。
聂君少年,有目可贵。
以省名轩,轩豁无滞。
惟道无穷,要在远诣。
惟言多穷,要履实地。
惟难有常,勉无失坠。
赏析

病中答客

包恢包恢 〔宋代〕

客侈言告予,二月春烂如。
后过前不及,於今正丰腴。
况复晴暄久,行乐人联车。
时鸟啼葫芦,酤酒醉且呼。
游子偕游女,争先耀街衢。
被恼诉无处,半是颠狂徒。
昔人秉烛游,过时欲何娱。
恨公独抱病,与时不相扶。
容膝斗大室,呻吟何时苏。
奇花将衰谢,绿叶将扶疎。
闻鸟声辄善,能似五仰无。
予谓客所羡,眩於形色欤。
竞千红万紫,锦绣不足铺。
变千态万状,彩绘不可图。
无一非形色,乃生理绪余。
耳目不能思,心冥独荒芜。
形形色色者,根本何取诸。
藏用而显仁,显微元不殊。
徒见形色者,不识精在粗。
抑岂知造物,不知彼在吾。
中和万物育,皆备我不诬。
造物莫穷极,形色才斯须。
物既惟我造,何尝离须臾。
见即常自见,非二常与俱。
卧游不必动,遍游靡所拘。
不在行且疾,速至其神乎。
春工尽天巧,众妙何可誉。
病我一形色,千万曾不(病去丙加俞)。
我室非斗大,宇宙此一庐。
徒以我视我,无怪为我吁。
徒以斗视室,宜谓局不舒。
或者病不乐,我乐人莫逾。
反是彼游人,非乐徒驰驱。
仅与蜂蝶辈,逐逐飞盈途。
二月虽将尽,吾即风舞雩。
客心犹未悟,笑我何其愚。
赏析

和陈翔卿韵

包恢包恢 〔宋代〕

碧落宜游遂速奔,千奇万胜果中存。
天钟神秀双瑶室,地辟高深两玉门。
下有绀寒流水径,上垂远古断山痕。
独怜地近人何远,久共沿流探本根。
赏析

李养源自号蒙泉求诗于东包某作此以赠之

包恢包恢 〔宋代〕

水象童蒙,以出伊始。
泉乃白水,出自艮止。
天一初生,纯一清明。
厥初始达,犹元而亨。
当其蒙稚,涓涓犹细。
及其渐进,混混未上。
如玉与珠,不曰白乎。
如冰与雪,湛不可污。
反求诸己,心正如是。
有生之初,纯白纯懿。
养之於蒙,作圣之功。
大人不失,与赤子同。
圣如夫子,皜彻表里。
溥博渊泉,浩浩渊渊。
皓如银河,月流星连。
仰观先圣,本同一性。
自始失养,遂终失正。
气或杂之,内欲蔽伊。
官或不思,外引远而。
蒙反成失,白反变黑。
黑水西流,清渭南隔。
君在家庭,羽若少成。
异彼污世,同流浊泾。
外引内欲,永绝勿赎。
蒙养宜深,洊羽宜熟。
濬发尔源,如发蒙然。
放乎四海,波涛际天。
学有源委,海可至矣。
所不然者,有如白水。
赏析

谢王洪伯惠酒炭米五首 其二

包恢包恢 〔宋代〕

饱我德更勤,青州两从事。酣饮愧无言,未尝识奇字。

赏析

二月道中效赵章泉体四首 其四

包恢包恢 〔宋代〕

耕者劳筋苦骨馀,富家仓廪始多储。及饥合发方牢闭,不识私家得食诸。

和陆伯微韵二首

包恢包恢 〔宋代〕

百荐锋难敌,伊谁是特知。
近尝繙戆说,久惜负胸奇。
整顿须教早,招来已恨迟。
英豪施异说,勋业定相随。

马上口占感梅感事二首

包恢包恢 〔宋代〕

巡历郡邑间,人若未厌弃。
夹道争向观,疑我形孰似。
得之道听余,咸谓物吐气。
老奸与宿贜,神夺而心悸。
预知犯难逃,已多速奔避。
先尝受其赇,今皆偿之既。
非慑使者来,安得自知畏。
予默揆诸心,斯言未深契。
一切气不美,先儒说有味。
彝伦若尽去,太半为鬼魅。
禽兽争食人,殆盈野盈市。
迹其所作为,殆恶过异类。
不洁食不饱,甚焉官与吏。
惨酷以济之,甚若豺虎噬。
岂直如得情,哀矜至流涕。
刑法用当穷,根本惕若厉。
岂谓犹有民,能喜使者至。
或鞠躬焚香,或远送旗帜。
望来漳民情,原留泉民意。
此犹硕果然,不食生可觊。
惟知有罪者,患不速去离。
何啻千百辈,施行才一二。
自叹水一杯,孰救炎火炽。
伤心复伤心,竟夕不能寐。

谢朱汀守惠古风

包恢包恢 〔宋代〕

民何业於盐,由生在水国。
因之利其利,资生本无责。
未能损与之,尽绝岂为得。
后世与古异,以此命为脉。
如宽之一分,不禁之太迫。
上下亦相安,何至遽相阨。
柰何笼之尽,一线路亦尘。
乘以风气恶,遂至大作慝。
舟聚至数十,众聚动数百。
杀越人於货,祸烈恣惨刻。
谁谓在王畿,有此凶焰赫。
深为腹心忧,非但股肱厄。
圣上欲并生,犹未忍诛谪。
欲如渤海郡,但以安作则。
中外多贤良,选及仆罔测。
岂非老不死,可以贼击贼。
初非欲胜之,化诱尽筹画。
顽冥终不回,不免出兵革。
犹非杀为威,止欲就擒获。
竟未始血刃,献囚不南馘。
精别分死生,不失我心测。
或不以事观,浮言肆虚嚇。
语阱险且危,闻者转相惑。
非望复非才,宜不见浮格。
成虎而铄金,莫辩只自默。
偶尔事倖成,不至大差忒。
免罪已逾分,何劳被恩泽。
感公成人美,古调鸣啧啧。
仆以瓦釜酬,自笑言哑哑。

留忠斋山茨

包恢包恢 〔宋代〕

身何止不获,其背谁得窥。
心何存不测,其乡孰能知。
身主尚无迹,屋庐更何即。
变动元不居,问君欲奚适。
放之弥太虚,宇宙总我庐。
收之付野草,山茨敛吾居。
宇宙非穷大,山茨岂云细。
身心非以形,随寓靡有异。
此道淡不厌,淡中味何穷。
万物孰能动,真乐此室中。
或疑天下儒,久游蓬莱岛。
岂伊素草茅,但以盖茅好。
达者舍此谁,若将终身茨。
仁宅本同归,问舍非自私。
宇宙浩如许,藏用如谨独。
山固屹不移,茨敝当再覆。
覆可久自娱,庭草听自如。
茅茨或不翦,古圣兴不殊。
乐山见仁人,如茨看荣贵。
此屋虽似卑,谁识最高致。
© 2023 综合古诗文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