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几日,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天初更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云、山、水混为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的一道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微小如草的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我看见有两人铺好毛毯,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于是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注释
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崇祯,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1628-1644)。
俱:都。
绝:消失。
是日更(gēng)定:是,代词,这。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定:停止,结束。
余:第一人称代词,我 。
拏:撑(船)。
拥毳(cuì)衣炉火: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毳衣:细毛皮衣。毳:鸟兽的细毛。
雾凇沆砀:冰花一片弥漫。雾,从天上下罩湖面的云气。凇,从湖面蒸发的水汽。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曾巩《冬夜即事诗》自注:“齐寒甚,夜气如雾,凝于水上,旦视如雪,日出飘满阶庭,齐人谓之雾凇。
上下一白:上上下下全白。一白,全白。一,全或都,一概。
惟:只有。
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堤,沿河或沿海的防水建筑物。这里指苏堤。一,数词。痕,痕迹。
一芥:一棵小草。芥,小草,比喻轻微纤细的事物;(像小草一样微小)。
而已:罢了。
毡:毛毯。
焉得更有此人:意思是:(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焉得,哪能。更,还。
拉:邀请。
强(qiǎng)饮:尽情喝。强,尽力,勉力,竭力。一说,高兴地,兴奋地。
大白:大酒杯。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也泛指一般的酒杯,这里的意思是三杯酒。
客此:客,做客,名词作动词。在此地客居。
及:等到。
舟子:船夫。
喃喃:低声嘟哝。
莫:不要。
相公:原意是对宰相的尊称,后转为对年轻人的敬称及对士人的尊称。
更:还。
痴似:痴于,痴过。痴,特有的感受,来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本文为痴迷的意思。▲
一、通假字
拏:通“桡”,撑(船)、划
二、词类活用
1、大雪三日
大雪:名词活用作动词,下大雪。
2、是金陵人,客此。
客:名词活用作动词,客居。
3、拥毳衣炉火
炉火:名词活用作动词,围着炉火。
4、与余舟一芥
芥:小草,这里名词活用作状语,像小草一样的微小。
三、古今异义
(余)住西湖
余:古义:我。
今义:剩下。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古义:尽力。
今义:强大。
(是)日更定矣。
古义:这。
今义:判断词(与“非”相对)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古义:全、都,副词。如: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今义:一,数词。
余强饮三大(白)而
古义: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这里代指酒。
今义:白颜色,与“黑”相对。
四、一词多义
是:
1、是日更定:这
2、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判断动词,是
更:
1、是日更定: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音gēng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还,音gèng
白:
1、上下一白:白色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古时罚酒用的,泛指酒杯。
大:
1、见余大喜:非常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大
余:
1、余住西湖:我,指作者
2、江干上下十余里间:多
焉:
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哪能)
2、且焉置土石?(哪里)
五、文言句式
判断句
①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动词“是”,表示判断)
省略句
①到亭上(“到”前面省略主语“余”)
②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见”前面省略主语“他们”)▲
通过写湖心亭赏雪遇到知己的事,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绪。突出了作者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表达了作者遇到知己的喜悦与分别时的惋惜,体现出作者的故国之思,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同时也寄托人生渺茫的慨叹。
文章是张岱(dài)小品的传世之作。作者通过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写出了雪后西湖之景清新雅致的特点,表现了深挚的隐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作者在大雪三日、夜深人静之后,小舟独往。不期亭中遇客,三人对酌,临别才互道名姓。舟子喃喃,以三人为痴,殊不知这三人正是性情中人。本文最大的特点是文笔简练,全文不足二百字,却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尤其令人惊叹的是作者对数量词的锤炼功夫,“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一组合,竟将天长永远的阔大境界,甚至万籁无声的寂静气氛,全都传达出来,令人拍案叫绝。作者善用对比手法,大与小、冷与热、孤独与知己,对比鲜明,有力地抒发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还采用了白描的手法,表达了作者赏雪的惊喜,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全文情景交融,自然成章,毫无雕琢之感,给人以愉悦的感受。“痴”字(以渔者的身份)表达出作者不随流俗,遗世孤立的闲情雅致,也表现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美好的情趣。更重要的是形神兼备地写出了赏雪人的情态,将赏雪人融入了这迷人的雪景之中的痴迷之状描绘的生动逼真。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更是用了白描手法。
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描绘了雪后西湖宁静清绝的景象,表现了游湖人的雅趣和作者的志趣,同时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国(明朝)的怀念之情。读来觉得这简直不是文章,而纯粹是孤独者与孤独者的感通,孤独者与天地的感通,因为作者把很多会于心的东西流于言外,用旷达和幽静共同酿制了一种近乎纯美的意境。▲
晚明小品在中国散文史上虽然不如先秦诸子或唐宋八大家那样引人注目,却也占有一席之地。它如开放在深山石隙间的一丛幽兰,疏花续蕊,迎风吐馨,虽无灼灼之艳,却自有一段清高拔俗的风韵。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开头两句点明时间、地点。集子中凡纪昔游之作,大多标明朝纪年,以示不忘故国。这里标“崇祯五年”,也是如此。“十二月”,正当隆冬多雪之时,“余住西湖”,则点明所居邻西湖。这开头的闲闲两句,却从时、地两个方面不着痕迹地引出下文的大雪和湖上看雪。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紧承开头,只此两句,大雪封湖之状就令人可想,读来如觉寒气逼人。作者妙在不从视觉写大雪,而通过听觉来写,“湖中人鸟声俱绝”,写出大雪后一片静寂,湖山封冻,人、鸟都瑟缩着不敢外出,寒噤得不敢作声,连空气也仿佛冻结了。一个“绝”字,传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这是高度的写意手法,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上画出了大雪的威严。它使我们联想起唐人柳宗元那首有名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这幅江天大雪图是从视觉着眼的,江天茫茫,“人鸟无踪”,独有一个“钓雪”的渔翁。张岱笔下则是“人鸟无声”,但这无声却正是人的听觉感受,因而无声中仍有人在。柳诗仅二十字,最后才点出一个“雪”字,可谓即果溯因。张岱则写“大雪三日”而致“湖中人鸟声俱绝”,可谓由因见果。两者机杼不同,而同样达到写景传神的艺术效果。如果说,《江雪》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是为了渲染和衬托寒江独钓的渔翁;那么张岱则为下文有人冒寒看雪作映照。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是日”者,“大雪三日”后,祁寒之日也;“更定”者,初更时分,晚上八点左右,寒气倍增之时也。“拥毳衣炉火”一句,则以御寒之物反衬寒气砭骨。试想,在“人鸟声俱绝”的冰天雪地里,竟有人夜深出门,“独往湖心亭看雪”,这是一种何等迥绝流俗的孤怀雅兴啊!“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独”字,正不妨与“独钓寒江雪”的“独”字互参。在这里,作者那种独抱冰雪之操守和孤高自赏的情调,不是溢于言外了吗?其所以要夜深独往,大约是既不欲人见,也不欲见人;那么,这种孤寂的情怀中,不也蕴含着避世的幽愤吗?
请看作者以何等空灵之笔来写湖中雪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 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这真是一幅水墨模糊的湖山夜雪图!“雾凇沆砀”是形容湖上雪光水气,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迭用三个“与”字,生动地写出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作者先总写一句,犹如摄取了一个“上下皆白”的全景,从看雪来说,很符合第一眼的总感觉、总印象。接着变换视角,化为一个个诗意盎然的特写镜头:“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等等。这是简约的画,梦幻般的诗,给人一种似有若无、依稀恍惚之感。作者对数量词的锤炼功夫,不得不使我们惊叹。你看,“上下一白”之“一”字,是状其混茫难辨,使人惟觉其大;而“一痕”“一点”“一芥”之“一”字,则是状其依稀可辨,使人惟觉其小。此真可谓着“一”字而境界出矣。同时由“长堤一痕”到“湖心亭一点”,到“余舟一芥”,到“舟中人两三粒”,其镜头则是从小而更小,直至微乎其微。这“痕”“点”“芥”“粒”等量词,一个小似一个,写出视线的移动,景物的变化,使人觉得天造地设,生定在那儿,丝毫也撼动它不得。这一段是写景,却又不止于写景;我们从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中,不难感受到作者那种人生天地间茫茫如“太仓米”的深沉感慨。
下面移步换形,又开出一个境界: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独往湖心亭看雪”,却不意亭上已有人先我而至;这意外之笔,写出了作者意外的惊喜,也引起读者意外的惊异。但作者并不说自己惊喜,反写二客“见余大喜”;背面敷粉,反客为主,足见其用笔之夭矫善变。“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这一惊叹虽发之于二客,实为作者的心声。作者妙在不发一语,而“尽得风流”。二客“拉余同饮”,鼎足而三,颇有幸逢知己之乐,似乎给冷寂的湖山增添了一分暖色,然而骨子里依然不改其凄清的基调。这有如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不过是一种虚幻的慰藉罢了。“焉得更有”者,正言其人之不可多得。“强饮三大白”,是为了酬谢知己。“强饮”者,本不能饮,但对此景,当此时,逢此人,却不可不饮。饮罢相别,始“问其姓氏”,却又妙在语焉不详,只说:“是金陵人,客此。”可见这二位湖上知己,原是他乡游子,言外有后约难期之慨。这一补叙之笔,透露出作者的无限怅惘:茫茫六合,知己难逢,人生如雪泥鸿爪,转眼各复西东。言念及此,岂不怆神!文章做到这里,在我们看来,也算得神完意足、毫发无憾了。但作者意犹未尽,复笔写了这样几句: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读至此,真使人拍案叫绝!前人论词,有点、染之说,这个尾声,可谓融点、染于一体。借舟子之口,点出一个“痴”字;又以相公之“痴”与“痴似相公者”相比较、相浸染,把一个“痴”字写透。所谓“痴似相公”,并非减损相公之“痴”,而是以同调来映衬相公之“痴”。“喃喃”二字,形容舟子自言自语、大惑不解之状,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这种地方,也正是作者的得意处和感慨处。文情荡漾,余味无穷。痴字表明特有的感受,来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
这一篇小品,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偶写人物,亦口吻如生。淡淡写来,情致深长,而全文连标点在内还不到二百字。光是这一点,就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当然,它所流露的孤高自赏和消极避世的情调,我们不应盲目欣赏,而必须批判地对待和历史地分析。 ▲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收录在回忆录《陶庵梦忆》中的一篇,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张岱在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陶庵梦忆》即写于他避居剡溪山后。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从中窥知一二,表现作者痴迷山水以及淡淡的忧国愁绪。
文章首先交代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时间是“崇祯五年十二月”。西湖经历三天大雪后,人声鸟声俱绝,空阔的雪景使天地间呈现出一股肃杀的冷寂来。而作者偏偏选择此时去赏雪,可见他此时的心态及与众不同的情趣。
接着就记述了这次赏雪的具体经过。这天凌晨,作者划一叶小舟,独自前往湖心亭。一个“独”字,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而一人独行于茫茫的雪夜,顿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的人生彻悟之感。此时湖上冰花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一片混沌。惟有雪光能带来亮色,映入作者眼帘的“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白描手法,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就包含了诸多变化,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人与自然共同构成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悠远脱俗是这幅画的精神,也是作者所推崇的人格品质,这就是人与自然在精神上的统一与和谐。 然后,作者笔锋一转,叙及在湖心亭的奇遇。此时此地此景,能够遇见游人,不能不说是奇迹,那两人也都“大喜”,感叹“湖中焉得更有此人”!酒逢知己千杯少,几人痛饮而别,“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作者写“两人”“大喜”,即写自己大喜,写“余强饮三大白”,即写两人畅饮,此处使用互文手法,使行文有变化。及写到“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才匆匆交代了友人的情况,这样写一方面是由于张岱是性情中人,最关注的是朋友之间在情致心灵方面的沟通,至于朋友的身份地位、官职爵里等世俗的问题并不在意;另一方面能够真实地体现作者喜极而悲的情绪变化,询问对方身份之时,也是彼此分别之时,有缘相聚实非易事,此刻一别也许就难以再见,这怎么能不叫人遗憾!最后,作者以舟子的话收束全文:“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舟子说作者“痴”,体现了俗人之见,但“痴”字又何尝不是对张岱最确切的评价呢?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而金陵人正是那"痴似相公者",“湖中人鸟声俱绝”仍出来赏雪。“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说明是早有准备,更体现了他们共同的“痴”。
全文笔调淡雅流畅,看似自然无奇,而又耐人寻味,西湖的奇景是因了游湖人的存在而彰显了它的魅力,写景与写人相映成趣。▲
此文记叙了作者自己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体现了作者的故国之思,也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并寄托了人生渺茫的慨叹。全文笔墨精炼,文笔清秀,表现力强,不足两百字,却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
开头二句点明时间、地点。张岱文集中凡纪昔年游踪之作,大多标明朝纪年,以示不忘故国。这里标“祟侦五年”,也是如此。“十二月”,正当隆冬多雪之时;“余住西湖”,则点明所居邻西湖。这开头的闲闲二句,却从时、地两个方面不着痕迹地引逗出下文的大雪和湖上看雪。下文“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紧承开头。只此二句,大雪封湖之状就令人可想,读来如觉寒气逼人。作者妙在不从视觉写大雪,而通过听觉来写。“湖中人鸟声俱绝”,写出大雪后湖山封冻,人、鸟都瑟缩着不敢外出,寒嗦得不敢作声,连空气也仿佛冻结了。一个“绝”字,传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这是高度的写意手法,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上写出了大雪的威严。它使我们联想起唐人柳宗元那首有名的《江雪》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这幅江天大雪图是从视觉着眼的,江天茫茫,人鸟无踪,江雪中独有一位垂钓的渔翁。而张岱笔下则是“人鸟无声”,但这无声却正是人的听觉感受,因而无声中仍有人在。如果说,《江雪》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是为了渲染和衬托寒江独钓的渔翁,那么这里“湖中人鸟声俱绝”,则为下文有人冒寒看雪作映照。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龚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是日”者,“大雪三日”后,严寒之日也;“更定”者,夜深人静,寒气倍增之时也。“拥磊衣炉火”一句,则以御寒之物反衬寒气贬骨。在“人鸟声俱绝”的冰天雪地里,竟有人夜深出门,“独往湖心亭看雪”,表现出作者迥绝流俗的孤怀雅兴。“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独”字,正不妨与“独钓寒江雪”的“独”字互参。作者那种独抱冰雪之操守和孤高自赏的情调,已经溢于言外了。其所以要夜深独往,大约是既不欲人见,也不欲见人;那么,这种孤寂的情怀中,正蕴含着避世的幽愤。
请看作者以的空灵之笔来写描绘湖中雪景:“雾淞沉场,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真是一幅水墨模糊的湖山夜雪图。“雾淞坑场”是形容湖上雪光水气,混檬不分。“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叠用三个“与少’字,似觉天、云、山、水一齐活动起来,较之单纯写“天、云、山、水,上下一白”,多了一点意趣。天、云,上也;山、水,下也。这两句生动地写出天空、云层、群山、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作者先总写一句,犹如摄取了一个“上下皆白”的全景,从看雪来说,很符合第一眼的总感觉、总印象。接着变换视角,化为一个个诗意盎然的特写镜头:“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等等,这是朦胧的画,梦幻般的诗,给人一种似有若无、依稀恍惚之感。作者对数量词的锤炼功夫,不得不使我们惊叹。你看,“上下一白”之“一”字,是形容混茫难辨,使人唯觉其大;而“一痕”、“一点”、“一芥”之“一”字,则是状其依稀可辨,使人唯觉其小。此真可谓着一“一”字而境界全出矣。同时,由“长堤一痕”到“湖心亭一点”,到“余舟一芥”,到“舟中人两三粒”,其镜头则是从小而更小,直至微乎其微。这“痕”、“点”、“芥”、“粒”等量词,一个小似一个,写出视线的移动,小船的荡漾,景物的变化,着笔空灵,使人浑然不觉。这一段是写景,却又不止于写景;我们从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中,不难感受到作者那种人生天地间茫茫如“太仓稊米”的深沉感慨。
下面移步换形,又开出一个境界。“独往湖心亭看雪”,却不意亭上已有人先我而至;这意外之笔,写忠了作者意外的惊喜产也引起读者意外的惊异。但作者并不说自己惊喜,反写二客“见余大喜”,背面敷粉,反客为主,足见其用笔之夭矫善变。“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这一惊叹虽发之于二客,实为作者心声,作者妙在不发一语,而“尽得风流”。二客“拉余同饮”,鼎足而三,颇有幸逢知己之乐。这似乎给冷寂的湖山增添了一分暖色,然而骨子里依然不改其凄清的基调。这有如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不过是一种虚幻的慰藉罢了。“焉得更有”者,正言其人之不可多得。“强饮三大白”,是为了酬谢知己,也为了不负此湖山胜景。“强饮”者,本不能饮,但对此景,当此时,逢此人夕却不可不饮。饮罢相别,始“问其姓氏”,却又妙在语焉不详,只说:“是金陵人,客此。”可见这二位湖上知己,原是他乡游子,萍水相逢,后约难期。这一补叙之笔,透露出作者的无限怅惘:茫茫六合,知己难逢,人生如雪泥鸿爪,转眼各复西东。言念及此,岂不沧神。
文章做到这里,也算得神完意足、毫发无憾了。但作者意犹未尽:“及下,舟子喃喃日:‘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前人论词,有点、染之说。这个尾声,可谓融点、染于一体。借舟子之口,点出一个“痴”字;又以相公之“痴”与“痴似相公者”相比较、相浸染,把一个“痴”字写透。所谓“痴似相公”,并非减损相公之“痴”,而是以同调来映衬相公之“痴”。“喃喃”二字,形容舟子自言自语、大惑不解之状,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这种地方,也正是作者的得意处和感慨处。文情荡漾,余味无穷。
此文除了在情绪的传达上朦胧幽深外,在写作手法上也极富艺术感染力。首先,文章围绕西湖大雪赏雪所见亭中所遇这一线索展开,逐层递进又峰回路转;其次,描写景物时充分吸取了中国写意山水画的手法,不追求局部的细腻而注重全局的生动与传神,不求多而求简,追求以少胜多、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清代文学家祁豸佳:余友张陶庵,笔具化工。其所记游,有郦道元之博奥,有刘同人之生辣,有袁中郎之倩丽,有王季重之诙谐,无所不有;其一种空灵晶映之气,寻其笔墨,又一无所有。为西湖传神写照,正在阿堵矣。(《西湖文气梦寻·序》)
近代作家施蛰存:借舟子的话,来点明自己看雪的痴态。却又用一个更痴的人来作陪衬,显得“吾道不孤”,天下还有不少这样高逸之士。(《古文鉴赏大辞典》)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章培恒、骆玉明:这是孤独者与孤独者的感通,孤独者与天地自然的感通,很多深深有会于心的东西留于言外。在张岱的小品文中,我们看到旷达与痴情共同酿成了纯美的意境。(《中国文学史》)
中国中古史研究中心教授吴小如:夫看雪景本不足奇,看雪景而行踪不同凡俗则奇;而不同凡俗地欣赏雪景却意外地巧遇知音同好则尤奇。这样,此一短小之文就不仅描绘了客观的雪景,而且主要的是这一方面更刻画了作者的主观精神世界;不仅借景以生情,而且用知音同好以助其情;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后半的叙事带抒情的一段描写,则前半的景物描绘充其量不过是一幅略具特色的风景画而已。(《历代名篇赏析集成》)
北京师范大学文科学报编审林邦钧:作者于严冬傍晚,冒寒踏雪,领赏湖中雪景的雅兴逸情,以“湖中人鸟声俱绝”为反衬,以亭中两人赏雪品酒为陪衬,可用“痴绝”概括。作者选用几个“一”字,别具匠心地选用了几个表示微小的量词“痕”、“点”、“芥”、“粒”,不仅准确新奇,而且反衬出冰雪世界的浩渺,人烟之稀绝。短文写尽湖山雪景的洁净、迷蒙,传尽西子银装素裹的风姿神韵。晚明嘉兴人汪珂玉有“西湖之胜,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之说。验诸本文可谓不谬。(《陶庵梦忆注评》)▲
《湖心亭看雪》是一篇散文。此文记叙了作者自己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体现了作者深沉的故国之思,也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并寄托了人生渺茫的慨叹。全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笔墨精炼,文笔清秀,表现力强,意境阔大,情致虚渺。
张岱(1597年10月5日-1689年?)一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陶庵老人、蝶庵、古剑老人、古剑陶庵、古剑陶庵老人、古剑蝶庵老人,晚年号六休居士,浙江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祖籍四川绵竹(故自称“蜀人”) ,明清之际史学家、文学家。其最擅长散文,著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等绝代文学名著。
从事有示愈以《荆谭酬唱诗》者,愈既受以卒业,因仰而言曰:“夫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也。是故文章之作,恒发于羁旅草野;至若王公贵人,气满志得,非性能好之,则不暇以为。
今仆射裴公,开镇蛮荆,统郡惟九;常侍杨公,领湖之南,壤地二千里。德刑之政并勤,爵禄之报两崇。乃能存志乎《诗》、《书》,寓辞乎咏歌,往复循环,有唱斯和,搜奇抉怪,雕镂文字,与韦布里闾憔悴专一之士较其毫厘分寸,铿锵发金石,幽眇感鬼神,信所谓材全而能钜者也。两府之从事与部属之吏属而和之,苟在编者,咸可观也。宜乎施之乐章,纪诸册书。”从事曰:“子之言是也。”告于公,书以为《荆谭酬唱诗序》。
楔子
(冲末扮东华仙领仙童上,云)玉阙光辉满太玄,琼楼霞彩自幽然。昆仑照彻灵虚境,别是蓬壶一洞天。贫道乃东华帝君是也。贫道秉青华至真之气化生,号曰木公,于瀛海之东,苍灵之墟,主阳和发生之气,理于东方,亦号东华木公。太极毓秀玄奥,东方溟浥之中,分大道纯精之气成形,与西池金母,共理二气,陶钧万物,养育群生。大凡天上天下,三界十方男子,得道登仙,悉皆掌管。盖凡升天之时,先参贫道,授与仙诀。大彻大悟后,方得升九天朝真而观元始。贫道职居紫府,统三十五司命,迁去灵官校品真仙。今朝上帝,因见下方自大禹之后,孔甲无仁不道;帝癸之后,诸侯多叛,暴戾顽狠,残忍伤生,至于禽鸟走兽不安。奉上帝着贫道遣文曲星下降,投胎于义水有莘赵家庄上,十月满足,其母不肯收留,送于空桑之内。后伊员外收留,养大成人,名为伊尹,佐于成汤,建都于亳邑。仙童,与我唤将文曲星来者。(仙童云)理会的。文曲星安在?上仙有请。(正末扮文曲星上,云)吾神乃上界文曲星是也。上仙呼唤,不知有甚事,须索走一遭去,可早来到也。仙童报复去,道有文曲星来了也。(仙童云)理会的,报的上仙得知,有文曲星来了也。(东华仙云)着他过来。(仙童云)理会的,过去。(正末做见科,云)上仙呼唤小圣,有何法旨?(东华仙云)文曲星,令请你来别无事,因为下方自孔甲以来,后至履癸,不修德政,暴戾顽狠,诸侯多叛,至于禽鸟走兽不安,民生涂炭。上帝敕命,着你降于下方,投胎义水有莘,隐于空桑之内,有伊员外收留抚养,习成事业,名曰伊尹。辅佐成汤,伐桀救民,解除苍生倒悬之苦,不必久停,即便往下方走一遭走。(正末云)既有上帝敕命,不敢久停,则今日便往下方去也。(唱)
【仙吕】【赏花时】今日个奉敕亲蒙圣帝差,(东华仙云)降生人间,辅佐于清朝,尔为仕途良相也。(正末唱)待教我谪降尘寰做将相才。(东华仙云)则今日离了紫府仙班,便索长行也。(正末唱)拜辞了玉阙共金阶,离了这仙坛世界。(东华仙云)上帝着你出离仙骨,托化凡胎,为世间辅弼之臣也。(正末唱)待教我出仙骨我今日去托凡胎。(下)
(东华仙云)文曲星去了也。贫道驾起祥云,回上帝话,走一遭去。当朝纲贤良出世,送空桑暂时隐匿。驾祥云独赴天庭,禀清词亲朝玉帝。(同下)
第一折
(外扮旦儿抱俫儿上,云)绀发荆钗一布衣,平心贤淑自能齐。村庄桑女无余事,守定催功织女机。妾身是这义水村有莘里人氏,姓赵名淑女。父母在堂,今皆年老。家中颇有些钱谷,人将俺父亲长者呼之。妾身年当二十岁,父母严教,不出闺门。不想我夜作一梦,梦见斗来大小一块红光,从天降下,落在妾身房门前,滚入房内,渐渐小了,被妾身擎在手中,不由的吞入腹中。撒然惊觉,可是南柯一梦。日久渐觉腹怀有孕,十月满足,生了这个满抱的孩儿。俺父母言道,俺家是有名人家,富贵闺女,不曾出嫁匹配,生此小的,恐人议论,不宜存留。抱着这小的来到这西庄伊员外家庄后,东观西望,无有一人,我将这小的放在这空桑里面,妾身回家去。哥哥也,你活也自活,死也自死。因孩儿颜貌奇绝不可当,光飘满室敬清香,只争室女难收养,送赴空桑天主张。(下)(外扮王留同伴哥上)(王留云)俺虽是庄农田叟,闲游北疃南庄。新捞的永饭镇心凉,半截稍瓜蘸酱。哩,哩,哩。伴哥,老员外言语,着俺四下里看田禾去来。(伴哥云)哩,哩,哩。咱往庄里看一看去,那里这般异香拂鼻?(王留做闻科,云)好香也,好香也!(伴哥云)你看那枯桑底下满地红光。(做见惊科,云)王留,可怎么空桑树里一个小孩儿啼哭?咱不可隐讳,报与老员外去来。(同下)(正末扮伊员外同李老人上)(正末云)老夫姓伊,双名致样,乃义永有莘人也。幼年颇看经书,隐居不仕,惟以务农为活。积蓄多年,广有钱谷,家业颇丰。又见老夫年高,人皆以老员外呼之。这个是俺当村里老弟兄李老人。早饭已罢,俺同看田禾去来。(李老人云)去来,咱在这槐阴直下少坐片时。好田禾也!老汉想来,自古三皇五帝,开创乾坤,教民稼穑耕种,富国养民,其功德不小也。(正末云)老人,若说五帝之时,你可也是不知道,你听我说与你也呵!(唱)
【仙吕】【点绛唇】混元始宇宙洪荒,二仪四象。天差降,五帝三皇,安排定百二山河壮。
【混江龙】把乾坤开创,教民耕种定纲常。疏河源功高大禹,行庠序重德尧王。那其间尧用一夔兴礼乐,公孙甲子论阴阳。端的便察地理占天象,留心于社稷,运用于穹苍。
(李老人云)想五帝之时,尧帝怎生存心于天下,加志于治民也。(正末云)老人不知,自古圣君至德至圣,端的有感也。(唱)
【油葫芦】想当日至德仁明掌万邦,用贤良定四方。用天之道理之常,弘敷五典无偏党。劳心尽思行温让,致令的四时和雨露均,八方宁士庶康,人心悦天意同和畅,因此上万国尽来降。
(李老人云)老员外是读书的君子,通达古今,若不说呵,老汉怎生知道,有如此大圣大德也。(正末唱)
【天下乐】那其间四野桑麻禾稼穰,百姓每讴歌将天祭享。军无战争民户昌,顺民心减税科,应天心绝逸荒,端的是普天下尊圣皇。
(王留、伴哥慌上科)(王留云)走走走!来到也。兀的不是老员外。(做见科,云)老员外,您孩儿同伴哥看田禾去,俺家庄后空桑之中,一个小孩儿在里头啼哭,异香拂鼻,红光满地。您孩儿每不敢隐讳,特来报与老员外知道。(正末唱)
【醉中天】他每都争急言情状,语句意慌张。(伴哥云)老员外,一个小小婴孩,在多年的空桑树里头里。(正末唱)他道是年小孩童在古树里藏。(王留云)特来报与老员外知道,并不虚言。(正末唱)更说道并不言虚诳。我这里心中暗想,今日个事从天降。(伴哥云)谁敢不报与老员外知道。(正末唱)一一的诉真情细说行藏。
(云)那空桑在那里?(王留云)在俺庄后面。(正末云)来来来,您跟老夫,指与我那空桑,我试看咱。(做走科)(王留云)老员外,这里便是也。(正末做见保儿科)(李老人云)老员外,这空桑中,便怎生得这个小孩儿来?此子生的非凡也。(正末云)果然如此,好是傒幸人也。(唱)
【金盏儿】你看他青渗渗秀眉长,高耸耸俊鼻梁。拳挛着手脚精神爽,潜形古树在村庄。生的来清奇面似雪,肤体白如霜。却怎么不教存画阁,莫不他举意隐空桑。
(云)下次小的每,与我抱起来。(王留云)理会的。(做抱俫儿科,云)好个小厮儿,不要哭,与员外做儿,你是有福的。员外,我着他打个能能。(李老人看科,云)此子生的形容端正,骨格清奇,非等闲之人也。(正末云)好奇异的形相也。(唱)
【醉中天】他生的神彩非凡像,美貌更端详。莫不是谪降天宫坠下方?不由我心欢畅。(李老人云)此子生的眉清目朗也。(正末唱)真乃是眉清目朗,可怎生流落在村庄深巷?他那里叫吖吖两泪成行。(云)王留、伴哥,好好的抱到家中,便寻觅奶母,好生将养着,也是好的勾当。(李老人云)此子若长成,必然贵重也。(正末唱)
【尾声】你与我诚心儿好温存,用意相将傍。看寒暑温凉作养,乳哺依时要忖量,另立所避风寒大厦高堂。莫张荒,等的他那气血方刚,那其间着志求贤将师道访,习练的才高智广,文强武壮,恁时节扶持王业尽忠良。(同老人下)
(王留云)老员外去了也。抱着这孩儿交与俺奶奶去来。休笑野庄家,地里去沤麻。转在庄后头,拾了个小娃娃。(同下)
第二折
(净扮陶去南领乔卒子上,云)我做元戎实是美,见阵交锋敢对垒。昨日教场去点军,吊下马来跌了腿。某姓陶名去南,在于履癸部下,为元帅统军之职。今有天乙,在履癸手下,为方伯之职。此人背了履癸之恩,自领一枝人马,与俺交锋,量你湫洼之水,一捻微尘,量他到的那里!左右,与我唤将副帅躲入巢来者!(卒子云)理会的。(做唤科,云)副将军,元帅有请。(净扮躲入巢上,云)我做将军诡诈,临敌上阵不怕,若还逢着好汉,当时跪下回话。某乃副将躲入巢是也。我小子文武兼济,酒肉中停。大人见我好汉,抬举我做一个副帅。前日在教场里射垛子,使的气力大了些,垛子也射不中,把我仰不刺叉跌下马来。在家正贴膏药,元帅呼唤,须索走一遭去。可早来到也。小校报复去,道有副帅老躲来了也。(卒子云)理会的。喏!报的元帅得知,有老躲来了。(陶去南云)着他过来。(卒子云)理会的。过去。(躲入巢云)元帅,呼唤小将那里使用?(陶去南云)副将,唤你来不为别,为因方伯天乙,背了履癸,聚起雄兵,要来与俺交锋。我想来。咱这里无甚么人马,履癸的命,着你起九夷之师,来合兵一处,与他拒敌。则今日便索长行。(躲入巢云)老子也,着我老躲去!我说我则起的九夷人马来,等拒敌天乙,可免了我出去罢。今日个领了将令,点本部下人马,便去起九夷之师,走一遭去。领将驱兵武艺高,机谋战策我曾学。九夷兵至擒方伯,免我区区走一遭。(下)(陶去南云)副帅去了也,等他起的九夷兵至,与方伯天乙交锋,走一遭去。天乙兴心起战敌,英雄陶帅敢相持。全凭于下能征将,砍破天乙脸上皮。(下)(外扮方伯天乙领卒子上,云)积祖坚心立大唐,教民功德赐为商。自从简狄吞遗卵,契生累代至成汤。某天乙是也,先事履癸,官拜方伯,某祖是唐虞大司徒契,教民有功,封于商,赐姓子氏,契生昭明,昭明生相土,相土生昌若,昌若生曹圉,曹圉生冥,冥生振,振生微,微生报丁,报丁生报丙,报丙生主壬,主壬生主癸,主癸生小官,是名天乙。仕于履癸,是为方伯,因履癸不道,诸侯多叛,暴戾顽狠,残虐军民,禽鸟走兽,为之不安。今无故兴兵证伐,某背了他,自领一枝人马,招安英杰,征伐不道。今闻义水有莘之野,有一人姓伊名尹。此人察风云以辨天时,望气色而观地理,有经济之才,安天下之手。某曾举荐与履癸,不能任用。此人复归有莘,见今耕于有莘之野。欲待征聘此人去,争奈无人可当此事。早间使人请仲虺去了,等他来时,一同商议。这早晚敢待束也。(外扮仲虺上,云)健顺依时佐国王,恤民定治岂非常
。调和鼎鼐遵仁德,燮理盐梅式大纲。小官仲虺是也,官居右丞相之职。因履癸不仁无道,暴戾顽狠,残虐生民,诸侯多叛。今又兴兵,与方伯相拒。小官正在私第,忧疑此事,方伯使人来请,须索走一遭去。可早来到也。小校,报复去。道有仲虺来了也。(卒子云)理会的。(报科,云)喏!报的方伯得知,有右丞相在于门首。(方伯云)道有请。(卒子云)理会的。有请。(仲虺见科,云)大人呼唤小官,有何事也?(方伯云)今请你来,为因履癸不道,暴戾顽狠,残虐生灵。今又兴兵与某相拒,某欲兴师,奈无军师。今闻义水有莘之野,有一人姓伊名尹,此人有经济之才,见今耕于有莘之野。某欲征聘此人,可教谁人可去为使?(仲虺云)别人也去不的,可差汝方持着宣命,征聘此人,走一遭去。(方伯云)斯言良哉!左右门首望者,汝方来时,报复某知道。(卒子云)理会的。(外扮汝方上,云)忠义悬悬皆隐袖,文雄浩浩以冲虚,民心安妥差科减,圣主施恩自有余。小官汝方是也,佐于方伯天乙手下,官拜上大夫之职。正在公馆理事,方伯呼唤,不知有甚事,须索走一遭去。可早来到也。左右报复去,道有汝方来了也。(卒子云)理会的。(报科,云)喏!报的方伯得知,有汝方大夫来了也。(方伯云)道有请。(卒子云)理会的。有请。(做见科)(汝方云)大人呼唤小官,有何事也?(方伯云)汝大夫,今请你来不为别,因履癸失政,无故兴兵,某欲率师征伐,以除民患,奈无军师。今闻义水有莘,有一人姓伊名尹,此人有经济之才,安邦之策。欲令你去征聘此人,意下若何?(汝方云)公子之命,不敢有违,小官愿往。(方伯云)既是你去,将着紫泥丹诏,玄纁玉帛,束带朝章,你领着驷马高车,伞盖仪仗,直至彼地,请命贤士伊尹,以攻暴桀,速救苍生之难也。(汝方云)谨遵君命。将玄纁丹诏,束带朝章,驷马高车等项,不敢久停久住,则今日直至有莘,请命伊尹,走一遭去。征聘深谋去意坚,有莘之野力耕田,乾坤多感天乙德,四海皆闻伊尹贤。(下)(仲虺云)大人,汝方此一去,将着厚礼朝章玉帛,况汝方是能文大儒,到于有莘,见了伊尹,必然征聘临朝,共同辅佐。小官无甚事,回私宅去也。伊尹忠良有大才,耕锄田野久沉埋。一朝入省为卿相,四海消除黎庶灾。(下)(方伯云)仲虺去了也,安排人马,接待伊尹。无甚事,且回后堂中去。夏桀无仁动远征,人心全失苦苍生。只因天怒兴戈甲,万里山河一战成。(下)(正末扮伊尹同隐士余章上)(正末云)小生姓伊名尹,乃义水有莘人也。前者方伯将小生举荐于夏,夏不能用,小生复归有莘,无志功名,
习学务农,播种耕耘,倒大来好是悠哉也。(余章云)哥哥,想你学成经纶济世之策,立国安邦之谋,若列朝纲,凭此大才,得受官爵显扬于世,可不强如耕种为活也!(正末云)隐士兄弟,你不知难于进用!想五帝之世,求贤用士,立业安邦,你是不知也!(余章云)你兄弟实不知也。(正末云)兄弟,你听我说一遍也。(唱)
【中吕】【粉蝶儿】想当日挚逝封尧,善能行圣人之道,以全图禹任皋陶。他每都应天心,行正法,将黎民抚教。自履癸临朝,运糟粕信从贪暴。
【醉春风】可怜见致涂炭庶和民,适灾危禽共鸟。见如今天乙修德有谁如,端实是少,少。上应天心,外施仁义,内存纯孝。
(余章云)哥哥若肯为官,吃堂食,饮御酒。门排画戟,户列簪缨,紫袍簌地,象简当胸,不强似在这山间林下,受此寂寞也!(正末云)兄弟,你不知我的心事也。(唱)
【迎仙客】我则待习农务耕绿野,趁农时效锄刨。(余章云)似这等不肯进身,哥哥高见为何?(正末唱)这的是老生涯养拙一世了。(余章云)似此可是怎生也?(正末唱)一任待卧烟霞,眠绿草,醒来时浊酒相邀。(余章云)哥哥差矣。似此怎么了得身事也。(正末唱)这的是伊尹穷安乐。
(汝方蜺马儿领卒子头答捧敕书、礼物上)(汝方云)小官上大夫汝方是也。奉方伯之命,征聘伊尹。左右摆开头答者!(余章云)哥哥,你见么,远远尘土起处,一簇人马飞星也似来,不知为何也。(正末唱)
【石榴花】我则见扬尘蔽日罩荒郊,(余章云)哥哥,人马来的近了也。(正末唱)更和那人马可便闹濩铎。(余章云)当前一匹马,走的至紧。(正末唱)当头里一匹骏马甚咆哮。(汝方云)左右,摆开头答齐整者!(正末唱)见从人列着,畅好是英豪。(汝方云)可早来到也。左右接了马者。莫非是伊尹贤士么?(正末唱)见一人下马连声叫。(慌科,云)小生是,小生是。(汝方云)贤士休惊莫怕,小官奉方伯之命,请贤士入朝为官哩。(正末唱)唬的我魄散魂飞。(汝方云)小官赍持紫泥丹诏,请贤士勿得怠慢也。(正末唱)他道是赍擎着一纸征贤诏。(汝方云)不必推辞,即便临朝。(正末唱)你着我疾快便临朝。
(汝方云)受了束带朝章者。(正末唱)
【斗鹌鹑】着我受束带朝章,怎发付这儒冠布袄?(汝方云)更有驷马高车,请升车到朝中,加升官职也。(正末唱)摆列下驷马高车,奉天建爵。又不曾燮理阴阳将鼎鼐调,退夷狄边塞遥。拜辞了草舍茅庵,受用的兰堂画阁。
(余章云)应聘而起,国家用人之际,乃君臣庆会之时。哥哥去朝中安邦定国,展你那胸中才调,扶持主上,可不强似在此耕种也。(汝方云)闻知贤士,识风云气色,观地理经纶,怀济世之才,安天地主手。奉命征聘贤士,辅安天下也。(正末云)量小生有何德能?不敢当,不敢当。(唱)
【上小楼】我无那擎天动作,又无那惊人才调。(汝方云)据贤士经济之才,俊伟之器,堪为将相也。(正末唱)我不会辨别星斗,嗅土闻风,云雾低高。(汝方云)贤士疾忙而起,贤臣遇明主而出。正谓此也。(正末唱)止不过播种耕耘,力习农务,攻锄田稻。(汝方云)见有丹诏敕文在此。(正末唱)怎消的紫泥宣一封丹诏。
(云)山野村夫,何以敢当。乞请大人收回成命。(余章云)哥哥,大人将着束带朝章,哥哥是必换了衣冠,休违王命,走一遭去。(正末唱)
【幺篇】你着我忙除了儒士冠,疾脱了粗布袍。(汝方云)左右伺候,头答摆的齐整者!贤士请登程途。(正末唱)他将水罐银瓶,伞盖头答,摆列周遭。(汝方云)贤士,你穿用紫袍金带,骑坐着那白马红缨,端的是显威严也。(正末唱)你道是白马红缨,紫袍金带,施威显耀。(汝方云)贤士为官,贤士的妻房情受五花官诰,为贤德夫人也。(正末云)荆布之妇。(唱)怎消受五花官诰。
(余章云)哥哥,既有宣命,不可固辞。(汝方云)贤士怀才抱德,方今用人之际,大丈夫生于天地之间,济世安民,忠君报国,乃是男儿所为。沉埋田野,可惜了你那盖世英才。贤士不必苦辞,岂不闻君命召,不俟驾行。若坚持固辞,是故违君命,罪有所归也。(正末云)罢罢罢!则今日跟大人去来。(唱)
【耍孩儿】看一番揩磨日月兴宗庙,拣士马驱兵战讨。经纶天地定皇朝,保持的社稷坚牢。凋和那盐梅燮理阴阳顺,致令的天地和同风雨调。休想我污婪矫权狡,托赖着一人有庆,稳情取万姓歌谣。(云)大人,俺去来。(唱)
【尾声】慑伏的四夷朝帝京,八蛮贺圣朝。遍乾坤丰稔黎民乐太平表。(同下)
(余章云)哥哥去了也,这一去必然重用。无甚事,回我庄上去也。无分居官位,有志在桑麻。伊尹征聘去,我却自还家。(下)
第三折
(净陶去南领乔卒子上,云)我做元帅世罕有,六韬三略不离口。近来口生都忘了,则记烧酒与黄酒。某乃履癸部下大元帅陶去南是也。如今方伯兴兵征伐,难与他取胜,某令副将起九夷之兵去了,未知如何。小校,帅府门首望者,但有一应军情事,报复某知道。(卒子云)理会的。(净躲入巢上,云)区区副将躲入巢,打差不避路迢遥。九夷兵马不肯与,枉着我去走一遭。某乃躲入巢是也。去九夷借兵回来了也,见元帅走一遭去。可早来到也。小校报复去,道有躲叔来了。(卒子云)躲叔,我则叫你小躲儿。(躲入巢打科,云)我则是副帅,叫我小躲儿!(卒子做报科,云)休要打我,报复去。喏!小躲儿来了也。(陶去南云)道有请。(卒子云)躲叔,有请。(躲入巢做见乔礼拜科)(陶去南云)借兵如何?(躲入巢云)不要说,我到那里,卑辞厚礼,央他那军长,他坚意不肯借兵,着我使性子来了。元帅,我想起来,俺两个文武不济。(陶去南云)是文武兼济。(躲入巢云)哦,文武兼济,要那九夷怎么!则咱两个也擒了他。(陶去南云)你也说的是,则今日点就本部人马,你为先锋,我为合后,下将战书去,单搦方伯出马。你为兵,先与方伯交锋,某来接应。小心在意者。(躲入巢云)得令!大小三军,听吾将令:我是副将实英杰,临敌对阵莫乜斜。若是输了下的马,跪下叫他方大爷。(下)(陶去南云)某不必久停,奉履癸之命,统着人马,接应副帅,走一遭去。我的机谋武艺深,英雄胆略强似人。若是方伯威势大,跑到家里关上门。(下)(方伯同仲虺领卒子上)(方伯云)士马纷纷离乱间,黎民涂炭实难看。几回奋志除残暴,剑气冲天牛斗寒。某乃方伯天乙是也。为因履癸无道,某兴兵征伐他去。仲右丞,闻知履癸调九夷之兵,不肯从他。(仲虺云)便调了来,托公子洪福,也不惧他。(方伯云)今与他拒敌,必然要下毒手,大除残暴,以平天下,以安生民。奈无人运智铺谋,已差汝方去征聘伊尹去了,未知如何。(仲虺云)公子,汝方必然征聘伊尹来也。(方伯云)左右门首望者,但有军情事,报复我知道。(卒子云)理会的。(正末同汝方领卒子上)(正末云)小生伊尹是也。奉方伯公子之命,令汝方大人,持玄纁玉帛征聘小生,须索走一遭去。(汝方云)贤士,小官想来,贤士居于有莘之野,耕种为活,受如此辛勤,今蒙征聘为官,可不强似在山间林下也。(正末云)若论为官,端的受用;在山林之下,可也有一种快乐也。(唱)
【正宫】【端正好】再不见青霭霭柳阴浓,高耸耸山叠翠。乐耕锄拽耙扶犁,我如今受皇宣着我居官位,端的也衣紫身荣贵。
(汝方云)贤士,想为官立一人之下,入则雕墙峻宇,出则大纛高牙,兀的不头答两行,银盆水罐,伞盖车马,端的是威严也。(正末唱)
【滚绣球】我则见头答左右随,公人前后围。慢腾腾缓行着骏骑,喜孜孜列鼎而食。辅佐的中华社稷安,揩磨的乾坤日月辉。展经纶补完天地,尽忠减心若金石。(汝方云)聘贤士入朝,可也不轻也。(正末唱)凭着这两支手掌扶王业,稳情着百二山河壮帝基,四海传檄。
(汝方云)贤士,来到也。小官先过去报知。左右报复去,道有汝方征聘的伊尹来了也。(卒子云)理会的。(报科,云)喏!报的方伯得知,有汝大夫征聘的伊尹来了也。(方伯云)着他过来。(卒子云)理会的。过去。(做见科)(汝方云)小官奉命,征聘将伊尹来了,见在门首。(方伯云)道有请。(汝方云)理会的,贤士有请。(正末见科)(方伯云)远劳贤士不弃降临,适因履癸不道,暴戾顽狠,残虐生灵。他又兴兵,某欲剪伐。奈孤军寡和,知贤士有经济之才,知天时,谙地利,善人和,久屈于陇亩,特遣使以玄纁玉帛,卑辞厚礼,专为征聘,望贤士运神机,施妙策?指顾三军,保乾坤奠安,解生民涂炭。惟望贤士高鉴,实某之幸也!(正末云)量小生田野村夫,岂知安邦之策也!(唱)
【倘秀才】我本是田野中愚浊村鄙。(仲虺云)特请贤士辅于公子,着贤士权临八府,印掌三台,为柱石之臣也。(正末唱)怎做的相府内贤良宰职。(方伯云)据贤士之才德,堪可为国家柱石也。(正末唱)道我是立地擎天大柱石。(汝方云)因贤士超越今古,智识高明,特赐象简紫衣,则是着贤士尽忠诚辅弼也。(正末唱)则这白象简,紫罗衣。(方伯云)全凭你高才大手,安邦定国也。(正末唱)待教我安邦定国。(汝方云)贤士,今欲兴师,未彻兵家用事,贤士展神鬼不测之机,兴一旅之师,辅佐公子,以成大事。(正末云)小生是一扶犁叟,岂知兵家之事也!(仲虺云)论贤士之智能,觑夏桀有何难哉!(正末唱)
【滚绣球】止不过乐山林景色奇,向桑麻禾稼畦。(方伯云)休谦辞,久已知贤士之能,胸怀妙用,腹隐神机也。(正末唱)你着我帅军卒运谋施智。(方伯云)贤士,用人之际,正当展布大才也。(正末唱)你着我定乾坤施展兵机。(方伯云)俺这里有军兵百万,安下营寨,枪林剑洞,如铁桶相似,则是少个运谋的人,全凭贤士为之也。(正末唱)你道是齐臻臻的摆开阵势,明晃晃列着剑戟,闹垓垓密排着军队,映穹苍号带旌旗。(仲虺云)贤士,他那里兵势可也不小,亦有定计铺谋的将帅。(正末唱)者莫他坐中设下千条计,岂不闻阃外将军八面威,智勇无及。
(方伯云)某孤陋寡闻,如今临敌对阵,怎生排兵布阵,下寨安营,必然取胜,贤士略举其一二,以释愚蒙。(正末云)行兵大略,为将者智通万物,勇冠三军,坐于边陲,守而必固,布于行阵,战而必胜。此是为将之大略也。(唱)
【呆骨朵】向垓心战讨驱征骑,喊声高戈甲排齐。(方伯云)怎生下寨安营,排兵布阵,贤士必有奇正方略也。(正末唱)我与你兵列八方,军分四壁,依地势排军队,觑方位安形势,这的是行兵立阵谋,先识那临敌攻战机。
(方伯云)贤士不说,某怎知也!到来日点就三军,与他交锋,走一遭去。(正末唱)
【脱布衫】统雄兵劈面相持,驱貔虎扯鼓夺旗。恶狠狠扬威显武,气昂昂奋扬威势。
(方伯云)更有甚行兵妙略,贤士再说一遍咱。(正末唱)
【梁州】阵列八门生最奇,为将须知。军卒未饭帅休食,以此能伏制,甘苦共同宜。
【幺篇】怒无加责欢无会,士无衣将与重衣。这的是恤士功,安心计。能明此义,万众总归依。(方伯云)到来日某同贤士亲临战阵,与他交锋,务要剪伐大夏也。(正末云)论公子如此大德,将士效力,小生少助微智,临阵自有奇谋,量他到的那里也!(汝方云)此一去必然成功,皆赖贤士之能也。(正末云)放心。(唱)
【尾声】到来日安营下寨施才智,布阵排兵显武威。骨刺剌列绣旗,闹垓垓战马嘶。舍死忘生恶战敌,定乱除危攻夏畿。辅佐坚心立帝基,肱股忠良四海知。龙虎风云同际会,严定这一统乾坤万万里。(下)(方伯云)贤士去了也。(汝方云)他此去小歇小歇。(方伯云)人马已点就了也,左右,与我唤将费昌来者。(卒子云)理会的。(做唤科,云)费昌安在?(外扮费昌上,云)胆气冲冲智有余,过人骁勇有谁知。文雄武壮能攻守,定乱除危大丈夫。某乃费昌是也,公子部下都护将军。今因大夏失政兴兵,与公子拒敌,公子令汝方将玉帛征聘了伊尹来。正在帅府戟门听令,公子呼唤,须索走一遭去。可早来到也。小校报复去,道有费昌来了也。(卒子云)理会的。(报科,云)喏!报的方伯得知,有费将军来了也。(方伯云)着他过来。(卒子云)理会的,过去。(费昌见科,云)公子呼唤小将,那厢使用?(方伯云)费昌,如今夏国兴兵,与某争战,你统大兵前去拒敌。某新聘了伊尹贤士来,听他军前支拨。剪大夏,伐履癸,不可怠慢,小心奋勇,则要成功,不可怠忽。(费昌云)得令!统领大势人马,与他拒敌,走一遭去。袍染猩红砌锦花,剑含秋水出寒匣。枪刀耀日金光起,旗影翩翻映彩霞。昂昂勇烈相争斗,凛凛威风共战伐。来朝两阵相交处,管教贼子丧黄沙。(下)(方伯云)费昌统大兵去了,某同军师伊尹统领三军接应他,走一遭去。大德高才贯古今,施谋运智鬼神钦。剿除不道兴殷室,抚定苍生失望心。(下)(仲虺云)汝方,才观伊尹,果有大才,此一场必然得胜,平定暴乱。无甚事,咱且回私宅去来。(汝方云)右丞,咱同回去来。(仲虺云)只因履癸性暴强,荒淫无益动刀枪。天遣贤人诛无道,故教民庶得安康。(同下)
楔子
(净躲入巢蜺马儿领乔卒上,云)戴上傒子盔,穿上匙头甲。他每争闲气,着我去厮杀。某乃副帅老躲是也。统人马征战方伯,先领五千游兵引战,没奈何看事色,得手纁了为上计。大小三军,摆开阵势,如今两阵对圆,大家用心,袖子里袖上些石头,到阵上丢了枪刀,着石头打。这其间敌兵敢待来也。(费昌领卒子蜺马儿上,云)某乃大将费昌是也。奉公子之命,某领着人马,列下大营,与敌兵交锋。大小三军跟我来,径奔他营门去。(躲入巢云)来者何人?(费昌云)某乃大将费昌,是你爹爹。(躲入巢应科,云)哎!(费昌云)这厮无礼!尔乃何人?(躲入巢云)某乃履癸手下副将躲入巢是也。你弃了夏国,顺了方伯,我正要拿你这匹夫哩。(费昌云)这厮开这等大言,操鼓来!(做战科)(净陶去南蜺马儿领卒子上,云)大小众将,一齐的围上来,休着走了费昌也!(正末同方伯蜺马儿领卒子打旗号上)(正末云)公子,这个是奇门阵,大小三军,往前攻杀,休要走了此贼者!(陶去南云)怎么又走将两个来?哦,那个便是伊尹,量你个使牛的村夫,怎敢与某对敌!(正末云)这厮好无礼也!(做调阵子科)(唱)
【仙吕】【赏花时】俺这里耀武扬威胆气雄,勒马横枪豪气冲。(躲入巢云)赶的慌怎么了?(费昌赶科,云)那里去!(陶去南云)不好了,赶的我马不停蹄,我死也!(正末唱)凭着我方略立奇功,使不着你军雄将勇。
(陶去南云)副帅,不好了,倒干戈逃命,走走走!(同下)(方伯云)二贼子大败亏输,走了也。(正末唱)则消的一阵定疆封。(同下)
第四折
(外扮殿头官同仲虺、汝方领卒子上)(殿头官云)燮理阴阳赞圣威,经纶天地就中奇。身近丹墀传敕命,调和鼎鼐理盐梅。小官殿头官是也。因为履癸不道,暴虐生民,诸侯多叛,天下哀怨,起无名之师,拒有道之国。方今有方伯,原是契之世孙,商家苗裔,大起义兵,招安兵将,征聘有莘伊尹为军师,大军临一鼓而下,将履癸放于鸣条。公子正位,如今同费昌,须索走一遭去。(费昌云)履癸不仁,残害生灵,鸟兽不安,主人用玉帛辞厚袂,征聘军师到此,用计伐夏救民,其功不小也。(正末云)谁想有今日也呵!(唱)
【双调】【新水令】脱白衣平步上云衢,离尘途奋身独步。罗襕白象简,玉带挂金鱼。胸卷江湖,得志也叩銮舆。
(云)可是来到也。左右报复去,道有伊尹、费昌来了也。(卒子云)理会的。(报科,云)喏!报的大人得知,有伊尹、费昌来了也。(殿头官云)道有请。(卒子云)理会的。有请。(做见科)(正末云)大人,小官每来了也。(殿头官云)军师鞍马上劳神也。(正末云)既蒙聘取而来,今为臣下,岂辞劳苦。正当竭力尽忠,少图补报也。(殿头宫云)今日尔等筹策神谋,伐夏兴汤,天下大定,军民乐业。奉圣人命,与您众公卿加官赐赏,列土分茅。(正末云)量伊尹有何德能,敢受赏封官。少罄蝼蚁之心,偶尔剪夏安民,乃圣人洪福,非臣子之能也。(唱)
【沉醉东风】往常我着布衣深居白屋。(殿头官云)如今身登八位,职列三台,名标青史,显耀乡闾也。(正末唱)今日落清名显耀乡间。(殿头官云)如今奉命,将你官上加官,禄上加禄也。(正末唱)高官又赠官,禄重又加禄。(殿头官云)门排画戟,户列椒图,索是荣显也。(正末唱)列门庭画戟椒图。往常时蓑草为裀就地铺,今日个划地住兰堂画屋。(殿头官云)似你这般立大功勋,剪除暴夏,复立大汤,重整江山,竭力尽心,真乃是肱股良臣也。(正末唱)
【雁儿落】你道是立江山真肱股。(殿头官云)论你之功,如擎天玉柱,架海金梁也。(正末唱)又道我扶社稷为梁柱。(殿头官云)为臣者尽忠良于国,堪比良金美玉也。(正末唱)你道我尽忠心如美金,布德政如白玉。
(殿头官云)久闻军师行兵,察风云,辨气色。善用机谋也。(正末唱)
【得胜令】呀!你道我战讨善机谋。(殿头官云)真个是剑呼风雨降,笔走鬼神惊,识尽军机枢要也。(正末唱)你道我笔下见赢输。(殿头官云)马到处剪除暴夏。(正末唱)你道我剪除残暴夏。(殿头官云)一阵成功,辅天乙位,都于毫邑也。(正末唱)你道我平扶立帝都。(殿头官云)论功行赏,图形麟阁。标入功劳簿,遗芳万年。美哉伊尹也!(正末唱)这功绩纤需,要将我标入功劳簿。论谋略荒疏,怎消的凌烟阁上图。(殿头官云)你众官望阙跪者,听圣人之命;都只为夏履癸不道无仁,发顽狠暴虐黎民。是处处人心嗟怨,使鸟兽不得安存。方伯怒起兵征讨,聘伊尹运智行军。四下里攻围鏖战,仗神机得胜全赢。收取了州城国邑,散仓粮府库金银。放履癸鸣条修德,明正典责罚奸人。今日个论功行赏,赐官爵以励忠臣。伊尹升太师左相,仲虺升太师右丞,汝方与进阶二品,费昌为天下总兵。赐重爵身登八位,列簪缨光显门庭。论功次加官赐赏,一齐的拜谢天恩。
题目修德政天乙诛夏
正名立成汤伊尹耕莘